2025年國內鎂合金預計供給將增長至68.5萬噸。鎂合金由于經歷了塑性變形,材料組織和力學性能與鑄件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而且還可以通過熱處理工藝對材料的組織和性能進行調整和優化。以下對鎂合金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鎂作為新興輕質金屬材料,密度比鋁和鋅小,但是鎂合金強度卻遠高于鋁合金和鋼,鎂合金的減重效果顯著。“十三五”鎂合金行業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2020年4月中國鎂合金產量為21100噸,環比減少24.13%,同比增加25.63%。
中國作為鎂資源大國,自然鎂及其制品出口量也大,近年來我國鎂及其制品出口量呈現區間震蕩態勢。鎂合金擠壓制品可廣泛應用于工業結構材、3C電子產品、汽車零部件、家用電器上,發展潛力巨大。現從兩大方面來分析鎂合金行業發展趨勢。
鎂合金行業發展趨勢從我國礦產資源方面來說,我國有色金屬工業面臨資源保障基礎薄弱等問題。有色“十三五”規劃提出,2015年國內銅、鋁、鎳等重要礦產原料對外依存度分別為73%、45%、80%,受資源出口國政策變化法律約束和基礎設施薄弱影響,我國進口資源面臨不確定性,行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足,我國有色金屬行業發展面臨諸多制約和限制。“礦產資源問題雖然與鎂沒有直接關系,但卻具有非常重要的間接關系。”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鎂業分會顧問徐晉湘說,在礦產資源薄弱的大背景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意義的提出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在我國面臨資源問題的時刻,如果對外依存度是我們頭上一把高懸的劍,那么,鎂資源就是迎刃而解的解藥。所以,鎂產業的發展極具歷史必然性,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的實施也為鎂產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鎂合金行業發展趨勢從有色金屬行業中來看,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時期,整體消費增速將由“十二五”期間的高速轉為中高速,銅、鋁等主要金屬品種消費增速將明顯放緩。而“十三五”期間,在交通裝備輕量化和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以及節能減排戰略要求的繼續實施,鎂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消費增速不僅不會放緩,反而會出現高速增長的態勢。在有色“十三五”規劃對2020年主要有色金屬表觀消費需求及產量預測中,鎂一改往常,被列入了五大主要產品中,而國家預測的“十三五”年均增長率最高端的金屬品種也是它,增長率為7.1%,這次有色“十三五”規劃在鎂產業方面變化很大,可以看出,國家對鎂未來的發展空間十分認可,“十三五”也為鎂未來的發展定下了基調。預計,“十三五”期間鎂的年增長率將是最高的,2020年產能將達到130萬~150萬噸,甚至更多。
鎂合金行業發展趨勢分析,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從鎂合金技術研發到產業化試點的技術研發體系,在全國建立了一批產業化示范基地,形成了重慶、山西、陜西、內蒙、寧夏、青海、長三角、珠三角、天津等多個具有特色的鎂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其中山西和陜西以原鎂和鎂合金生產為主,而廣東和江蘇則以鎂壓鑄和深加工為主。